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滴水湖高金学院、上海市仲裁协会金融研究委员会、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共同举办的“碳排放权交易与碳金融的最新发展”研讨会于近日在上海举行,这场研讨会汇聚了来自法律和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碳交易和碳金融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重要意义及未来发展方向。
1月25日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标志着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2月26日,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强调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等举措,进一步推动了碳市场和碳金融的发展。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之一,碳交易和碳金融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宏观战略的调整,也深刻影响着金融投资和法律领域的演变。十位来自法律与金融行业的专家就此主题以不同的视角切入进行深入解读(本期为上篇内容)。
李志青:经济学角度看碳金融发展态势
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党委副书记、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碳市场作为环境规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经济激励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在这一背景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志青详细阐述了碳市场与碳排放权的经济学意义。他指出,尽管碳排放权具有负产出效应,但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仍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实现,碳排放权市场将逐渐失去存在的必要性,这也反映了碳市场的长期发展趋势。
除此之外,李教授还强调了碳市场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碳市场是我国与美国、欧洲等国家进行谈判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需要关注碳市场的定价方式与国际市场的差异,以推动碳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同时,通过增加交易主体和品种,可以逐步促进碳排放权要素从计划或行政主导走向市场化。“目前,有条件或适度的分阶段推进碳市场的金融化属性的提高,应成为我们当前的重要研究和实践任务。”
倪受彬:以资产角度审视碳金融发展
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倪受彬就当前形势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碳金融的发展需要以国有资产的角度来审视,而非单纯作为政府行政资源的一部分。在碳配额免费政策中,这些配额应被视为国家资产,因为其直接涉及环境容量,而非政府行政资源。同时,他还强调了在碳金融领域存在的种种挑战,包括企业数据造假、质押资产的周期性问题等。
目前碳金融领域已有一些具体措施和试点项目。其中,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开展了碳信贷试点项目,通过将企业的碳排放量和碳市场价格纳入贷款利率调整的机制中,以促进企业更好地管理碳资产。此外,中国还在积极探索碳市场的二级市场定价机制,以便企业进行长期的碳资产管理。
对于未来的发展,倪教授强调了金融稳定和外贸的重要性,并呼吁加强金融机构在碳信贷领域的作用,同时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和碳资产市场的不稳定因素。
符望:从法律角度谈碳交易与ESG投资诉讼
上海金融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综合审判二庭庭长,三级高级法官
国际范围内,自2005年以来,碳交易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于2021年正式入场。截至2023年底,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4.4亿吨,成交额约为249亿元。碳价整体呈现平稳上涨趋势,碳交易指数相较于MISC全球指数以及彭博商品指数具有更高的回报率,市场前景与发展潜力备受关注。
上海金融法院综合审判二庭庭长符望指出,在ESG投资受到普遍关注的背景下,投资不当可能会引发法律责任和相关诉讼。目前,全球范围内,ESG投资市场诉讼主要涵盖监管措施诉讼、公司衍生诉讼、投资不当诉讼、监管失职诉讼以及反漂绿证券集团诉讼等五类诉讼类型。举例来说,监管机构可能对违反ESG投资原则的机构进行处罚,进而引发法律纠纷。此外,公司治理诉讼也呈现出上升趋势,股东和投资者开始关注董事在ESG投资决策中的责任与行为。
符庭长进一步指出,诉讼及其后续的赔偿机制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能够纠正不当行为,还能够推动金融机构更加审慎地进行投资决策,优化定价,实现市场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在ESG投资领域,这一点尤为突出。”
许索晟:仲裁角度观察碳交易争议解决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合作发展部部长
在规范碳交易市场体系方面,近年来陆续出台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及一系列中央及地方规范性文件。然而,与其他相对成熟的碳交易市场相比,无论是效率水平还是规范性与系统性都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合作发展部部长许索晟指出,碳交易涉及的典型争议类型多种多样,参与主体众多,商业模式新颖,交易关系复杂。这些争议主要包括:碳交易平台应否承担交易责任、碳排放配额清缴义务的主体争议、碳排放权交易合同的效力问题、碳排放配额的执行问题、核证自愿减排量买卖合同纠纷、核证自愿减排量投资纠纷以及核证自愿减排量的技术咨询服务合同纠纷等。
许部长还提出了对于仲裁解决碳交易争议的展望。一是发展数字仲裁、智慧仲裁、绿色仲裁,进一步提升场景应用。二是开辟碳交易纠纷多元化解新赛道。三是重视碳交易仲裁案件保全制度,探索碳资产作为保全资产实施路径。
项勇:实务角度谈碳金融发展的挑战与愿景
上海银行法律合规部总经理助理、上海仲裁协会金融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随着中央政府全面部署“双碳”工作,上海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不断践行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理念,着力推动绿色金融的蓬勃发展。据悉,上海银行于2021年推出了“绿树城银”金融服务品牌,积极打造“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并率先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白皮书》。
上海银行法律合规部总经理助理、上海仲裁协会金融研究委员会副主任项勇指出,中国的碳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首先,碳金融的概念、标准和范围尚未统一,这影响了市场的规范发展。其次,碳金融市场政策体系尚不完善,这影响了碳金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另外,碳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导致运作效率和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同时,信息披露和评估体系的不成熟也给市场信用和信任造成了挑战。此外,碳金融相关项目的回报周期较长,对金融行业提出了更高的风险管理要求。最后,碳金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洗绿”、“漂绿”行为,亟待加强监管。
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国碳排放市场规范有序发展,上海银行呼吁各方加强协同监管,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同时,作为金融机构,上海银行将继续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与各界共同努力,为碳金融发展绘制崭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