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研究与批判性思维是分不开的,近期美国金融协会副会长、埃默里大学商学院姜纬教授来上财的一日交流,充分展现了这一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
6月5日,姜纬教授系列金融学术活动在上财武东路校区举行。
姜教授在金融学界有很高声誉,她是美国金融协会(AFA)副会长、埃默里大学戈伊苏埃塔商学院Asa Griggs Candler金融学教授兼学术与研究副院长。据悉,2026年姜纬教授将出任AFA首位华裔主席。AFA主席为金融学界最高学术职位,多位曾经担任此职位的知名学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本次活动由上财金融学院和上财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联合举办,活动分为学术研讨、讲座和滴水湖大咖说三个部分,覆盖高校中青年教师、博士生和硕士、本科生群体。
上海近日即将进入梅雨季节,天空不时下着小雨,但没有阻挡大家进行学术交流的热情:从上午九点半到下午五点半的几个小时里,系列活动场场爆满。
一场真正的学术讨论
“提最尖锐的问题,找课题的七寸”
姜教授此次访问以一场学术研讨会开场。
来自各个学院的教师、博士生参与了本场研讨会,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拿出来与教授汇报,姜教授对每一个课题都做了详细的点评,并引导大家提问。在这个环节,师生们积极讨论了当前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包括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和未来趋势。
在学术讨论之余,姜纬教授鼓励各位建立互助和反馈圈子,包括与同行、导师和实业。她还建议大家在做研究的同时保持社交活跃度,“每天高效工作六小时就够了”,要多从身边的普通人身上学习,并分享了自己总结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
互动“拉满”的学术讲座
下午两点,姜纬教授主持了本次学术交流的第二部分——学术讲座。
本场讲座姜纬教授分享的主题是关于企业董事会多样性的多元视角。
她首先提到,在提高决策质量和公司绩效方面,多样化的董事会和高管层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不是一个新颖的话题,姜纬教授认为,问题在于如何真正用多元化视角定义多样性,目前,更多的企业采用的一些用人和晋升指标,可能只是表面地尊重多样性,能否真正展现出多样性还需要打个问号。另外不同的族群、性别和政治派别,也可能强化自己固有的倾向,从而使得多样性变味,向“极化”(polarization)演变。
姜教授采用了几个维度:包括性别、种族、经验、技能和观点等,来评估和增强董事会的多元化。
在讲座开始前,姜纬教授打趣地说,自己从来不把lecture当作lecture,只不过是规模大一点的seminar(研讨会),鼓励大家随时打断自己的说话提出问题,不仅是提问,还可继续探讨下去。
这种开放式的、谦逊的治学态度,让现场氛围活跃起来,从数据来源到变量权重、中美两国的样本区别,上财学子的提问一个接一个。
随后,姜纬教授稍作休息,马不停蹄参加了本次交流的第三个环节——滴水湖大咖说。本场大咖说由滴水湖高金执行院长陈选娟主持。
压轴项目:“滴水湖大咖说”谈人机互动
本期大咖说主题是《数据和科技如何与公司治理结合》,现场不乏本科生和社会公众。
姜纬教授从人机交互的话题切入,鼓励大家积极思考技术对金融的制度性影响。她认为,科技对金融制度的重塑作用,不仅仅是用来提高回归分析的效率。姜纬教授介绍了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如何成为金融研究的新工具,并提到自己与合作者编写的教科书,旨在教授如何将人工智能方法应用于金融和会计研究。
姜纬教授表示,金融有两个永恒的主题,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和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正在帮助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减少这两个问题,提高透明度和效率。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话题。”
她强调,金融科技的发展虽然可能导致某些工作被自动化取代,但同时,具备金融和科技双重技能的人才仍将面临旺盛的市场需求。
她强调了人机结合的重要性,指出我们需要像机器一样学习,同时教导机器像人脑一样学习,以避免被机器取代。“虽然人可能无法跟机器对抗,但人和机器的合作,能够战胜任何机器。”她说。
姜教授还讨论了智能合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如保险和房地产,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交易双方的谈判力量。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特性可以避免策略性违约的问题。然而,她也提到了机器自我学习可能带来的问题,如机器可能通过自我学习做出不符合伦理的行为。
姜纬教授还提到了另类数据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如股票价格信息量的增加和内部人交易获利率的下降。另类数据的产生使得投资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公司基本面,提高了投资的有效性。
期间,上财学子们就机器自主学习带来的伦理风险进行了热烈讨论,场面一度“硝烟弥漫”。
在热烈讨论和技术展望中,姜纬教授总结认为:
金融和科技的结合是一个动态且充满新课题的领域,为每个人提供了许多机会。新技术的到来将解决一些老问题,同时带来新问题,而能够驾驭这些科技的人将会发展得更快。她鼓励师生们使用新技术作为研究方法,并思考如何应对金融市场和体系本身的变化。